耳朵是我們比較重要的身體部位,是負責我們聽力的器官。平時要注意保護耳朵,不要讓耳朵進水,尤其是臟水。要注意保持干燥,更不要經(jīng)常挖耳朵。尤其是新生的小寶寶,皮膚稚嫩,器官的功能也沒有完全發(fā)育好,要當心日常護理,避免耳朵出現(xiàn)炎癥。那么寶寶耳朵發(fā)炎會不會影響聽力呢?
由于兒童的咽鼓管短平而寬,咽鼓管開口的位置較低,鼻咽部的分泌物和細菌等致病微生物可以通過咽鼓管侵入中耳。尤其當新生兒哺乳姿勢不正確,喂養(yǎng)體位不恰當時,孩子口腔中的乳汁會經(jīng)過咽鼓管流入中耳引發(fā)局部的炎癥。孩子在此時通常表現(xiàn)為搖頭搔耳,哭鬧不安。
嬰幼兒的鼓膜較厚,因此當中耳出現(xiàn)炎癥甚至積膿時,鼓膜依舊沒有顯著的變化。因此膿液難以排出,在必要時,需要請耳鼻喉大夫進行鼓膜切開引流濃汁,防止并發(fā)癥,縮短病程。
2-~3歲的孩子容易感染急性化膿性鼓竇炎,有的孩子外耳道口及耳道內(nèi)腫脹疼痛,耳廓牽拉痛,需要考慮外耳道炎和局部癤腫可能。
一般不會影響聽力,但是要及時治療,尤其是中耳炎。如果鼓膜沒有穿孔,一般的不會影響聽力,如果寶寶耳朵流膿說明有穿孔的可能,這樣是會影響聽力的。
如果孩子有拒絕吃奶、晚上哭鬧、揉搓一邊耳朵、部分聽力下降或耳朵有排泄物等癥狀,可考慮是否是小兒中耳炎。應當特別指出的是,耳內(nèi)有積液如果保留長達三個月,可能會失去部分聽力。因此,無論急,慢性中耳炎,家長都應積極帶寶寶治療,不要拖延。
如果是外部炎癥可以擦拭,但不建議,因為刺激性強,寶寶皮膚稚嫩。如果發(fā)炎的部位在中耳,可以外用雙氧水清洗,然后用一些氧氟沙星,地塞米松的藥膏進行涂抹。平時別捂著耳朵,也不要總挖耳朵,也有可能是外耳道濕疹。還要注意有沒有嗆奶漾奶的情況。分泌物很多,外耳道口紅腫,或者分泌物成膿性,就需要去醫(yī)院。
新生兒外耳道相對較狹窄,因此,給寶寶洗頭、洗澡時,寶寶吐奶時,注意不要讓污水、奶液流入耳道深處以免引起發(fā)炎。當水、奶液流入耳朵時,讓寶寶頭部側(cè)向進水的一邊,并用消毒棉棒擦凈外耳道的水漬。注意動作一定要輕柔,棉棒不可探入耳道深處,只在外圍處理一下即可。
版權(quán)所有 Copyright © 2016-2023 【趣丁網(wǎng)】 備案編號:鄂ICP備19017513號-1
注:網(wǎng)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代表本站立場。